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,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。此次活动对于筑牢乡村产业品牌发展基础、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。因此,在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,必须深化品牌建设,注重融合发展,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,筑牢乡村产业品牌发展基础,彰显乡村产业品牌特色价值,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抓住一个“特”字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。产业优不优,特色是关键。乡村要发展富民产业,就必须积极转变思路,重点是要围绕本地的绿水青山,充分挖掘土地资源、生态资源、人文资源之中的特色,大力发展优势明显、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。因此,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,特别是要根据土壤、气候、山河等生产、生活条件,聚合资金、土地、人才、技术等要素资源,找准切入点,打造自身质量过硬的富民产业。同时,要按照多元化发展思路,在做大规模、做优特色、做强品牌上狠下功夫,围绕现有基础延伸产业链条,推动产加销一体,强化产品品牌化建设,努力形成“一村一品”“一乡一特”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。
做实一个“融”字,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。产业振兴是长久之策,不仅可以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也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。当前,全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,产业初具规模,农业产业链条和多种功能不断延伸延展,产业融合主体规模不断壮大。由此可见,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发展,是做大做强乡村产业的重要引擎。因此,各地要在牢牢守住农业“基本盘”的基础上,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乡村,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、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。以文化旅游来看,我国乡村文化源远流长、千姿百态,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,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众多文化古迹、文化艺术、风土民俗、文艺特产,以及别具风采的村落村寨、古典建筑等。实践证明,向乡村文化要资源、要发展,正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新路子。
乡村振兴要长久惠及百姓,就要不断拓宽产业发展道路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,只要我们构建长效机制,培育多元主体,拓展农业功能,强化政策扶持,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